《生存原理》续一

[复制链接]
yzd001yzd 发表于 2024-10-28 03: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帖已沉
https://www.jqcom.cn/thread-627823-1-2.html
  历史上有些地方率先进入了工业社会,突然强大起来的生产能力与有限的市场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他们就把目光对准了海外,工业化也使他们的武器装备更加精良,有了侵略扩张的资本,结果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就成了侵略战争的发源地。他们要把所有找得到的地方占为殖民地,作为生产利润的机器。但工业化只是一个外在原因,是个条件,人群的内在品质才是决定性的。有的地方的人群历史上曾一度是世界的强盛中心,却从未向外侵略扩张过。

  如前文所述,人类长期的技术应用,使体质大为衰退。常有人因疾病缠身,丧失劳动力,倾家荡产,久治不愈,结果是病者贫困潦倒,苦不堪言,同时“拉动”了以医疗、药品、器械等为载体的经济增长,以及寄生于此的重重权力机关,使这部分人力和资源找到了消化的途径。近年来,面对汹涌如潮的疾病增长,传统医药技术越来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人们又把目光对准了新的目标──基因。随着人类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密码的破译,以及基因操作技术的突破,基因疗法、基因药品等渐趋走向实用,就这样,人类最后的命根子──基因,也成了经济资源,被开发成商品,用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耗资源劳力,创造利润。
 楼主| yzd001yzd 发表于 2024-11-4 02: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活着的人温饱已属不易,却还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死人的消费。古时就有建造规模巨大的陵墓、金字塔等,至今,投巨资为自己建造死后享用的坟墓的仍不乏其人。近年这一事业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社会化的规模经营,各地开劈场地,建造豪华墓穴,提供丧葬用品、服务,出售盈利,像模像样地加入经济轨道运转起来。此外,经济领域还存在无法挤进轨道的“界外投资”,由于经济系统的过饱和,许多远超过实际需要的投入,如游乐设施、交易场所等,徒然耗费,全无用处,或闲置,或报废,或拆毁,无法加入经济运行。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价值不能实现,投入的劳动和资源如入黑洞。

  商品化的社会,流通是必要的。但整个社会投入流通领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因为从事流通总比搞生产容易一些,生产需要场地、设备、材料、能源、技术等许多条件,而流通则只是买进卖出,所需的条件要简单得多,于是大量的人力物力涌向流通行业。这些超限度的流通力量不能创造价值,而只有消耗。在过去一些物资缺乏的年代里,社会上曾广泛出现反复倒卖,层层加价,最终都是在瓜分生产者创造的价值。

  庞杂的社会结构,需要相应的权力系统,层层的组织体系,密集的大小官员,编织成纵横交错的权力网。整日淹没在文山会海之中,有的忙忙碌碌,有的悠闲自在。就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言,这些权力机构,说不清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完全多余的,似乎都有存在的理由。权力能带来利益,是不劳而获的最佳途径,于是人们拼尽全力要挤进权力网。为了扩充权和利,组成利益集团,要拉进三亲六故,七大姑八大姨,因人设事,增官添职,使官僚机构如肿瘤般恶性膨胀。据新闻透露,国内某些地方隐蔽着一些五、六岁乃至两、三岁的稚童“国家干部”,他们的大名赫然编载于干部花名册中,按月领取官家的俸禄,创造了“最年轻官员”的世界纪录。闲官多了,无事可做,就要想方设法造出许多事来,官生一事,民多一乱,使百姓疲于应付,空耗许多人力物力。有些官僚为了糊弄上级,搞出“政绩”,强令百姓弄虚作假,胡乱折腾,劳民伤财,自己却借此步步高升,飞黄腾达。臃肿的机构,互相扯皮,本来一个人能干的事情,十个人也干不了,遇事互相推诿,无人负责。膨胀的官僚机构,其本身的运行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空调暖气,豪华轿车……,这些供应本身也需要人员物资来维持,结果是进一步的机构膨胀。有些官职超出规定的编制之外,没有官家的薪俸可领,就专靠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搜刮百姓,来维持生计,是纯粹的寄生虫机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zd001yzd 发表于 2024-11-6 03: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权力机构中,除了合理的,社会必需的部分外,多余的官僚人口不创造价值,都是靠劳动者养活的。当今中国,平均三十多人要养一个官,个别地方甚至十个人养一个官。一个官的消耗远大于一个平民的生活消费,不仅如此,多余的官还要干扰破坏社会的生产劳动。

  以上几例,只是几个主要项目,是人类社会显见的、硬性的自我消耗。此外还存在着更广泛的、软性的、无形的消耗。例如在中国人人皆知的一种现象,一个人一旦显出一点强于他人的地方,立即就会淹没在嫉妒的海洋之中。特别是少数有真才实学的人物,一心只知道钻研学问和实干,不善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这方面永远处于失败的境地,结果是时时掣肘,处处刁难,一个个把力气全用在了这上面,最终搞得你精疲力竭,一事无成。再如,一些人口品质低劣,往往无事生非,搞出一些事端。一旦引起纠纷,一件本来不难解决的小事,却硬是胡搅蛮缠,变本加厉,事情越闹越大,三年五载,旷日持久,牵扯了许多人的无数精力,同时免不了物质的损失,这些无形的内耗所消耗的能量也是非常可观的。由于同样的原因,有些人口劳动效率低下,致使投入多,产出少,甚至倒挂。

  由于社会总体结构的混乱,使得人力的分配、发挥极不合理。一些产品过剩,人力过剩,造成人员失业,无事可干,而另一些急需的事情却因人力、物质紧张,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凡此种种,无法尽述,人类社会这类徒劳消耗的事情无所不在,以致不可能列出一个准确的清单。就这样,人类巨大的生产力被更加巨大的破坏力抵消掉了。不仅毁掉了人类自己的劳动创造,还破坏地球的生存环境,毁灭其他物种,危及整个生物界的生存。人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资源创造的成果,除去这种种毫无益处的破坏性消耗,已经所剩无几,但就是这仅存的,少得可怜的一点劳动成果,也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上,绝大部分社会财富被极少数人占有。他们大多数过着极其奢侈挥霍的日子,有的一个人的消耗抵得上千百万普通平民的生活费用。结果,人们付出大量劳动,而真正用于生活必需的却是微乎其微。这就难怪,尽管人类拥有了值得骄傲的足以目空一切的强大本领,却至今还生存得如此艰难,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在贫困线甚至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了。

  从古至今,人类的发明创造使生存活动的内容不断变化,技术越来越复杂,用品越来越高档,但生存状况没有本质的改变。武器越来越先进,威力越来越强大,机枪、火炮代替了长矛大刀,马拉战车变成了飞机坦克,但争斗、掠夺、屠杀依旧。近代工业的发展还使得世界规模的大混战得以实现,制造了空前的大灾难。统治机器的用具、方法不断翻新,犯罪分子的技术装备的进步也与社会完全同步,远比普通大众要超前……。人们只把应用技术的提高看做是社会的进步,而没有意识到,社会的根本性质几十万年来没有变化。那么,人类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zd001yzd 发表于 2024-11-10 03: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人类的生存方式

  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为了对“生存方式”这个概念有个大致的印象,我们略举几例:
  绿色植物,吸取水份、营养,靠叶绿素的光合作用为生。
  野兔、羚羊类动物的生存方式可概况为四个字:吃草,奔逃。
  狼、虎类食肉动物的生存方式是穷凶极恶地追杀。
  有些肉食动物采用隐蔽偷袭的方法捕食,如螳螂、某些游猎的蜘蛛,还有用钓竿诱捕猎物的海底鱼等。
  有些动物一生要做一次或多次长途迁徙,如候鸟、洄游鱼类,北美洲有一种蝴蝶,随着季节隔数代迁飞一次。
  啄木鸟,专门啄食树木中的昆虫。
  一些食鱼鸟类,主要捕食水中的鱼。
  除了这些一般化的生存方式外,还有寄生、共生、社群等方式。
  各种吸血寄生虫是人们最熟悉的:蚊子、跳蚤、虱子等。
  类似的,吸血蝙蝠也专靠吸血为生。
  有些蜂类将卵产在其他昆虫体内,寄生繁殖。

  有些种类的杜鹃鸟将卵产在其他鸟巢内,寄生孵化及喂养。植物也有寄生的,如菟丝子,它没有叶绿素,靠根扎在其他植物茎上吸取养分。有叶绿素的植物也可以采用寄生方式,如斛寄生,它寄生在树上。有的寄生植物表面看与普通植物一样,有绿色的枝叶,根扎在地下,但它的根不是从土壤中吸收养分,而是缠绕在其他植物根上,将养分据为己有。

  共生的例子也有很多,如天麻和蜜环菌共生,真菌和藻类共生形成的地衣,白蚁和肠内的鞭毛虫的共生等。

  蚂蚁、蜜蜂、白蚁等昆虫是社群性的,它们的社群成员具有先天的明确分工,每个成员都义无反顾地尽职尽责,绝无偷懒,绝无非份之想,它们是真正的分工合作的社会群体。尽管蜂王、蚁王表面看上去好像地位极高,但实际上那只是分工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权势没有任何关系。

  猿猴、狮子等也有社群结构,这种社群的主要特征是以武力划分的权势地位,成员有明显的等级,但没有什么分工,最多只是地位高者不劳而获。成员的地位等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争夺王位的战斗经常不断,胜者为王。

  社群生物也可以采用寄生方式,如南美的一种红色蚂蚁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们也有蚁王、兵蚁,分工明确,但它们又与普通蚂蚁不同,它们不是自食其力,而是做强盗,攻破其他蚂蚁的窝,抢劫蚁卵、幼虫和蛹,运回巢穴。抢来的卵和幼虫不是被当作食物吃掉,而是养起来,这些被掳掠的幼蚁长成后,以为是在自己的家里,仍然忠心耿耿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采集食物,清理卫生,修建巢穴,喂养幼虫(两种)和蚁王,一切劳动全部由这些沦为奴隶的蚂蚁承担。强盗蚁除了抢劫之外,生活全靠奴隶蚁伺候。此外,还有些马蜂、蜜蜂等,或夺占蜂巢,或掠夺食物(蜂蜜或幼虫)。这些例子说明,寄生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大多数蚂蚁过着游猎、采集食物的生活方式,而有的蚂蚁却拥有“农业文明”:它们把树叶搬回巢中作为培养基,种植蘑菇为食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zd001yzd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回到正题,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什么呢?说来并不复杂,其一是“交换”,人必须通过交换取得生存条件。因为人生存所需的东西种类太多了,衣食住行、精神娱乐、杀伐争战……,需要多种多样的物质用品,生产制造这些物品则需要更多种类的工具、设备、材料和相应的知识技能。谁也不可能掌握和拥有这数不清的知识技能和生产资料,因此每个人只能从事单一的劳动,生存所需的众多物资只能通过交换取得。此外,交换活动本身就需要相当多的物质、技能,这就更增加了交换的内容。

  交换的具体表现有各种不同形式,可以先生产某种产品(包括精神、物质),再行交换,也可出卖劳动力,还可以买进卖出,赚取差价,还有提供某种服务,取得报酬,甚至还有用虚拟价值做载体的交换,如股票、期货等。

  除交换外,人类还有一种生存方式──掠夺,这是一种从猿人时代延续至今的古老方式,小到个人,大到集团,都可采用。掠夺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明火执仗的烧杀抢掠,有以武力、权势威逼,巧立名目,敲诈勒索,有小偷大盗、贪赃纳贿,还有表面交换形式掩盖下的掠夺:诈骗、伪劣假冒等,还有既是交换也是掠夺的权钱交易、蚕食鲸吞,以及其他种种花样技巧。人类的生存方式就是这两种:交换与掠夺,这正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可以主要择其一种,也可以二者兼备。看起来纷纭复杂的人类社会,实际上就是掠夺和交换混杂的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zd001yzd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进化与生存

  生物进化原理告诉我们,进化的方向就是由生存这道关口决定的。进化大军从历史走来,在关前分为两队,一队通过生存关,继续前进,另一队不过关,走向淘汰,永远退出生命舞台。生物在进化的征途中要一次又一次地闯过无数道生存关,永无止境。生存是进化成功的体现,无论多么巧妙的形态结构,多么奇特的生理功能,如果不能争得生存,便只有淘汰一条路,淘汰的唯一结论就是进化失败。那么怎样才能生存呢?这就是世人皆知的──适者生存。具体说,就是生物要在自己选定的生存方式下,尽可能多地获得生存条件,最大限度地逃避危难,这里的“尽可能”和“最大限度”都是相对于同类的其他个体而言的。群体中个体之间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完全相同的个体是没有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可以辨认出每一个人,否则的话,就像工厂的产品,如果不加上标记,就无法区分。生物群体的演变进化就是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的生存能力的差异而产生的。

  假定一个种群在某个性状上有两个不同的表现型,它们的生存力不同,以致两个表现型的增长率(增长率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可正可负)不同,这种差别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点,只要过一段足够长的时间,生存力强的一种就会占据种群的绝大部分,生存力差的或者成为极少数,或者完全消失。这个过程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就能证明:

  设种群有A、B两个表现型,它们的单位时间增长率A为1%,B为2%,两者的增长率之差(绝对值)为2%-1%=1%,并且假定初始状态时种群的AB之比为100∶1,即A的数量为B的100倍。1个单位时间后,A的数量为
                          100+100×1%=100(1+1%)
  2个时间单位后,A为

公式.png

  当N=0时,即初始时刻,A∶B=100∶1。随着N的增大,这个比值逐渐减小,当N=500时,A∶B=1∶1.38,B超过了半数,当N=1000时,A∶B=1∶190,B成了绝大多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yzd001yzd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繁殖较慢的生物,单位时间可用年,N=1000即1000年。对繁殖较快的鼠、兔等动物,单位时间可用月,对苍蝇蚊子之类可用日,对细菌则可用时或分。即使用最长的时间单位,1000年在生物演化史上也只是短暂的一瞬。可见,生存能力的微小差别,引起的变化也是很快的。如果增长率之差再大一些,至5%或10%,演化会更加迅速,“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其实并不很长。

  欧洲尺蛾的演变就是通过这种生与死的差别实现的。害虫在受到毒药的杀灭时,死亡率很高,相比之下,极少数有抗药力的死亡率要低得多,要不了多久,抗药性就成了种群的绝大多数。性状的演变贯穿着整个生物进化史,说到生物的演化,人们的印象中都认为主要是指形态性状而言的,但形态并不是组成生物的全部,特别是动物,其行为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把生物的组成分为三个方面,即三个要素:形态、生理、行为,生物进化实际上是包涵着这三个方面的演化,前述的决定了各种生存方式的行为,都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

  现在回到人的问题上,在交换和掠夺生存方式下,如何体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很简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少付出,多收入,或只收入,不付出,即为优,反之为劣。具体表现就是那些早已成为老生常谈的:虚伪、奸诈、贪婪、野蛮、阴险、冷酷、趋炎附势、明争暗斗、巧取豪夺、欺凌杀戮……,这些都是优良性状,反之,真诚、善良、仁慈、正直、舍身取义、淡泊功利……,这都是最低劣的性状。优胜劣汰,自然是优者广及遍地,劣者稀缺罕见,于是理所当然地有了今天的人群,今日的社会。一定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善恶不分、黑白颠倒吗?非也,这里说的是个生物学概念,是否有利生存是判定的唯一标准,与人文理念中的人性善恶、道德品质的优劣完全是两回事,要说两者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正好相反。生命舞台上只有生死存亡,没有是非善恶,就像其他所有的生物一样,弱肉强食,谁有本事谁活得好,谁对谁错?谁是谁非?

  至此,有一个问题是无法回避了。要说这些属于观念、意识、行为方面的东西是经过选择淘汰,进化形成的,也就等于说,这些观念、意识、行为是基因决定的,否则绝不可能在进化中改变。这与当今世界流行的习惯观点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怎么可能呢?谁不知道,思想、意识、行为、观念通通是环境的影响、外界的灌输形成的?与基因没有丝毫关系,这早已是举世公认的定论了,难道还能推翻吗?”然而,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历史上早已举世公认的、坚如磐石的钢铁定论,被推翻的已不止一件,更何况,这种“定论”在人们的心目中至今也只具有相对的正确性呢?说相对,是因为只有在需要它正确的时候才正确。例如,某人过去曾有劣迹表现,寻衅滋事,打架斗殴,名噪一时,对此他就说,“有些青少年有暴力倾向,总是因为生长的环境,人没有天生的坏种,而是因为社会、家庭、学校对不良少年往往缺少一种沟通的能力……”。这话说得很含糊,作者将这句话翻译一下,使其表达得更清楚一些,应该这样说:“有些青少年之所以有暴力倾向,是因为这些青少年有了暴力倾向之后,社会、家庭、学校对不良少年往往缺少一种沟通的能力……”。原因出在结果之后,这等于说“柳树之所以是柳树,是因为在它长成柳树之后,环境无法使其变成榆树,所以它就成了柳树。”逻辑混乱,理由荒谬,由此可见其说话时的思路。这个人后来崭露了某种特长才能,并因此小有名气,这时他的话就相当明确而肯定了,说这是源于“天赋”、“基因”,不但对赖以成长的环境只字不提,还抱怨“学校不能区别对待不同天赋、不同基因的孩子……”。这同一个人,劣迹就一定是由于环境、社会(哪怕仅仅是在劣迹出现之后“缺少沟通的能力”),才能就毫无疑问是天赋、基因,两种对立的观点同时正确,各有各的功用。可见,这个“定论”的成立与否是根据需要随时改变的。这说明,所谓“定论”并无科学依据,而只是一种想当然,不然的话,怎么可以变来变去呢?对那些已经得到科学证明的东西,如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三定律、热力学定律、欧姆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还可以想说是就是,想说不是就不是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酒泉在线,关注身边事。

陇ICP备15000578号|甘公网安备62090202000001号

GMT+8, 2024-11-22 08: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